生態文明 和諧共生——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擷英
11月16日至17日,以“生態文明 和諧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第一次在中西部地區非省會城市舉辦,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表示,此次年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亮點紛呈”——重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模式;聚焦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首次舉辦生態示范創建與“兩山”實踐創新論壇,14個平行分論壇中,南水北調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陸海統籌、鄉村生態設計等主題也是首次涉及。
開展研討、分享經驗、聚焦熱點、把脈難點……兩天時間里,眾多專家、學者開啟頭腦風暴,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生態示范創建與“兩山”實踐創新論壇
創建生態示范 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建設試點示范,為建設美麗中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筑牢基礎。
十堰市市長陳新武說,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環境質量高水平保護、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多贏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水源區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與會專家認為,十堰經驗在于深耕細作“三篇文章”:一是厚植綠水青山,著濃生態底色;二是整治突出問題,提升環境質量;三是加快“兩山”轉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數字賦能·生態文明大數據論壇
“數”說生態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介紹,目前我國的監測網絡持續健全,從傳統6項指標監測向大氣污染綜合立體觀測演進,已建成1個國家質控平臺、6個區域質控中心、2000余個監測和運維機構組成的國家環境監測三級質控體系。2013年至2018年,重點區域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主任章少民介紹了生態環境部結合黨和國家政策,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改革創新的舉措和成效,并表示繼續采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區塊鏈、人工智能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
十堰市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勇表示,近年來,十堰在數據高效應用、智慧環保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績,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十堰在大數據助力生態文明發展方面還將取得長足進步。
天人合一·自然和諧論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促會副會長潘家華表示,要探討可持續發展目標導向的政治經濟學困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世界環境》社長兼總編賈峰認為,要構建并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研促會監事長、中國生態文明雜志總編輯、《綠葉》雜志總編輯楊明森指出,利用自然的核心就是一個字——度,他提醒人們重視自然承載力,科學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湖北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表示,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僅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而且強調人類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助天生物”“助地養形”。
青山秀水·生態旅游論壇
推動生態旅游創新發展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陳抗甫強調,新時代踐行“兩山論”就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享共生,構建生產和生態的良性循環,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能夠共享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水利部原副部長、研促會特邀咨詢專家翟浩輝介紹,生態旅游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基本準則,要建設成生態文明型、社會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新格局。
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明云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推介了武當山并表示堅持生態優先是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聚焦攻堅·廳局長論壇
以人民為中心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遠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認識新時期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的重大意義。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標志性戰役,高質量完成各項重點任務。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吳舜澤表示,要改革監測管理體系,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和產業支撐,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通過巡查、約談、督察、問責等強化措施,形成合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鮑偉說,近年來,十堰生態環保人自覺擔當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的重任,不斷加強環保能力建設,打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戰斗、聽命令的工作隊伍,推動了十堰生 態環保事業的大發展。
陸海統籌·江河湖海論壇
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在提出保護修復近海生態環境的宏觀舉措時指出,陸域要合理施用化肥、嚴控畜禽養殖及城市污染排放;在海域方面,除國家權益需求外,一律禁止圍填海;修復支撐重要經濟魚類的濱海濕地。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駐會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表示,海洋生態文明是人的全面發展與海洋的平衡有序之間的和諧統一,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共建世界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誠文說,在十堰舉辦生態文明論壇非常恰當、合適,有著特殊的非凡意義。
十堰市茅箭區區委書記周慶榮說,要著力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治水體系,形成相互監管的長效機制。
保衛凈土·土壤修復論壇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鐘斌介紹,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取得積極進展。在農業用地方面,深入推進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會同農業農村部等部門部署開展了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三年排查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排污;在建設用地方面,全國已發布共計約1萬家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曉文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論壇,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共同為打好凈土保衛戰作出更大努力。
十堰市鄖陽區區委書記孫道軍說,鄖陽區大膽探索實施水土共治,建設環水有機農業示范區,走出一條“好水、好田、好產品、好收益”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
實踐探索·危廢產業論壇
用“無廢城市”建設助推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國正表示,必須利用“無廢城市”的建設來助推生態文明。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王琦表示,我國危廢處置面臨的問題有危廢處置能力區域不平衡、產能利用率低、危廢行業監管難等,必須強化環境監管能力、處置能力和防范能力,出臺相應的危廢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試點城市建設應當堅持系統論,全面布局,應當打持久戰。在建設試點時,應堅持安全第一。
南水北調·生態補償論壇
探索建立南水北調生態補償機制
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靳樂山說,十堰位于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的核心地帶,生態重要性很大。從政府補償的角度來講,雖然已有一些補償機制,但還是不夠,需要去加強。另一方面是十堰如何更好地推進市場補償。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賢剛認為,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概念,生態產品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兆華認為,從目前來看,國家對十堰的生態補償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有一定的體現,但應建立一種機制確實從規章制度上解決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怎么管,這種制度體現還沒有建立。
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國際論壇
高質量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介紹說,此次論壇圍繞“聚焦互聯互通,深化綠色務實合作的探索途徑”“社會組織搭建橋梁,助推‘民心相通’的實踐創新”“各方多元互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 經驗與案例分享”3個議題展開。
國家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兼副主任周國梅說,“綠色生態十堰”的建設,要搭上綠色“一帶一路”的快車,成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示范基地和綠色示范城市。
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劉凱陽表示,希望中國社會組織更重視生態文明國際合作,希望參會各方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絲路精神,加強溝通交流、互學互鑒,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共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發展。
生態創新·鄉村設計論壇
鄉村振興要立足產業綠色發展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特邀咨詢專家、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原副書記陳存根表示,鄉村振興要立足產業綠色發展。他認為,鄉村振興應以產業為基礎,發展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同時立足規;、專業化和市場化,堅持走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子,生產有機、綠色無公害、地理標志農產品。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約翰·薩卡拉認為,對設計者而言,生態文明意味著城市和農村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地區,城市可以從鄉村振興中受益良多。
湖北省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所所長劉合成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鄖陽區白浪鎮東溝村堅持“兩山論”,狠抓生態優先,狠抓綠色發展,狠抓可持續增長,實現脫貧并跨越發展就是實例。
綠色發展·區縣長論壇
各地經驗是對“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柴發合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他還詳細介紹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目標、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主任李宏偉表示,各地經驗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都注重在理論方面的堅持,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制度創新,體現了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與此同時,各地在“兩山論”的實踐中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區長付兆庚表示,要扛起政治責任,堅定發展方向,踐行“兩山論”,守好綠水青山、實現綠色發展,為首都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態”。
以法護航·生態法治論壇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姜建初表示,有關部門應穩步探索對行政違法行為的法律監督,早日出臺環境公益訴訟法,推動環境公益訟訴不斷發展。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表示,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和生態改革舉措,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同時,黨內法規具有補充、促進、引領、轉化、保障五大作用,希望進一步完善黨內環保法規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說,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推進國家環境資源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帶頭執行,必須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
系統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論壇
生態修復詮釋完美山水城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認為,治理修復礦山環境問題首先要調查礦山環境背景,對礦山環境進行梳理,其次根據從礦產資源不同的開采方式進行治理,從源頭上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
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專家委員會、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專家組成員高吉喜表示,目前生態功能修復主要集中在生態系統結構、過程的恢復上,而忽視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脫貧等現實問題的有機結合,生態功能恢復應理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自然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袁國華建議,通過建立自然生態資源調查、參照國外自然要素賬戶、強化空間規劃、加強國外生態補償體制研究、以生態資源養生態資源的方式,探索我國各重點要素及區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保衛藍天·綠色交通論壇
綠色低碳 助力交通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對我國移動源污染治理工作進展進行了介紹并表示,到2020年,柴油貨車排放達標率明顯提高,柴油和車用尿素質量明顯改善,柴油貨車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建華說,2013年以來,北京市堅持“車-油-路”一體化治理,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包括:堅持公交優先,優化出行結構;強化綜合施策,減少污染排放;推動轉公為鐵,調整運輸結構;提高社會認知,營造良好氛圍。另外,加快建設場站、道路和充電樁等,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輸網絡,并制定實施政策、法規、標準等。
十堰市張灣區區委書記劉宇飛說,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張灣制造”向“張灣創造”的轉變。